作者:贺敬垒(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则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民性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深深植根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人民的理论,并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才改造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写了人类历史,生动诠释了“行”的理论品格。
一、理论立场植根于人民
理论立场是理论创设的基本立足点,直接决定了理论“反映谁的意志”“代表谁的利益”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与以往资本主义社会形形色色的反映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思想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将自身立场和理论立足点置于广大劳动群众身上,将消灭人类社会剥削和压迫,消除社会不公正不合理,实现人类全面解放,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则是其理论的最终使命。因此,立场植根于人民是其理论的鲜明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深厚的人民情怀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石。从人类历史上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理论往往都是统治阶级的理论,是为占社会人口少数的统治者服务的,而广大劳动群众则往往是统治阶级思想理论蒙蔽的对象。与以往服务于少数统治者的理论家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深谙人民大众疾苦,怀有厚重的人民情怀,而且还善于从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大众自身利益诉求出发来构建科学理论,将“人民解放”奉为自身理论的宗旨和使命。无论是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发出的青年要选择“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职业的倡议,博士毕业论文提出的愿为人类带来幸福而牺牲自己的“人间的普罗米修斯”的愿望,还是关于莱茵省议会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对摩塞尔河地区酿造葡萄酒农民的处境的同情都昭示出马克思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处境的同情;而无论是恩格斯通过对乌培河谷的工人的疾苦生活面貌的描绘,还是对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深入剖析,都表达了其对劳动人民艰难生活处境的怜悯。而改变劳动人民被压迫剥削的旧处境,实现劳动人民自身解放不仅成为他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也是他们坚持理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情感基石。
其次,从理论基石上看,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基石”。其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科学总结不仅发现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在批判基础上戳穿了各类英雄史观以及从抽象原则和理性精神出发探寻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谬论”,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牢固地建立在具体的现实的基础之上。其不仅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观点,还认为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遵从人民利益诉求,植根于人民自身解放事业才能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从而“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这些思想的提出更是集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民性。
再次,在理论目标上,马克思主义提出将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共产主义的实现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不断发展外,还与“人的自身解放”分不开,甚至一定程度上讲人的自身解放程度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因为马克思主义强调,共产主义的实现则意味着“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而只有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时,共产主义才能实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旧社会充满剥削压迫不平等不自由的揭露与批判,还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特征和图景的设想,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提出的战略与策略思想都是建立在对“人自由发展”认识基础上的,是以“具体的人”即人民群众的自身解放为原则的。可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是人民大众的自身解放,这也集中地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的人民性。
二、理论使命为了人民
“为了谁”是理论使命的话语体现,也是理论性质和目标的直接表达。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虽然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的成就,但资本主义产生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并未终止,而是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愈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桎梏的现象。这一时期,虽然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日臻成熟,但以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为特征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仍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主导地位,不仅工人缺乏福利保障,劳动与生活条件也十分落后,而且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甚为严酷,从而迫使工人反抗资本压迫的情绪日益高涨,改变悲惨处境已成为广大工人的强烈愿望;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受资本积累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是工人贫困的加剧与资本家财富的加剧同时增长,与之而来的是广大工人虽然付出了艰辛劳动,但却日益贫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不公平现象加剧;再加上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激化而带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以及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破败现象的持续出现,在促使工业制成品的大量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大量工厂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等社会现象,这也加剧了工人的生活困难。对此,如何才能摆脱资本主义的严酷压榨,实现自我解放和公正自由也成为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且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广大工人阶级的强烈愿望。在此背景下,形成一个能够为了广大劳动群众自身根本利益,有效指导工人运动,实现工人解放的理论也成为被压迫劳动人民的强烈呼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解放劳苦大众,谋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础上产生的。而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其也将自身理论立足点置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基石上,将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作为自身理论的重大使命和目标指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此,马克思主义虽然内容体系庞大,博大精深,但“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可以说,“为人类求解放”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在。
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引领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化解实践难题中彰显自身科学价值与实践效力,充分表达人民呼声和愿望,深刻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真正为人民而生,并成为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才能获取自身发展源源不断的营养与动力。尤其是列宁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更是分别立足于俄国和中国国家实际,为解决发展难题、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而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依据人民和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断丰富完善的;
在实践上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其只有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出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为此,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就开始了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发展历史。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切中工人生活实际,反映工人利益诉求,强烈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同时又准确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矛盾的内在机理,科学地回答了经济危机的根源,描绘了人类社会的最终走向,充满了真理的力量。由此也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在工人中的传播与发展,使得自身理论地位在整个国际工人运动中间逐步脱颖而出,实现了由弱变强再到主导的转变,不仅在维护国际无产阶级整体利益,提升工人运动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还推动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飞跃,使社会发展朝着人类解放的既定目标驶进。
三、理论发展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只有不断与人民群众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运动相结合,才能彰显自身指导实践的科学价值,赢得群众的认同与拥护,从而获得自身发展的营养。从人类思想史上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由马克思、恩格斯创作的理论学说,而逐步发展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工人运动的理论,对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显然也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和崇高信仰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才实现了由19世纪中叶工人运动中若干工人运动思潮中的一种而逐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流思潮,继而成为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再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源头。当今世界,尤其是每次世界经济危机以后,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核心理念的重要著作《资本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热销、畅销,更是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难题的强烈期待。也正是在广大群众的推动与理论传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影响力、感召力得以进一步彰显而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正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形成所展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实现具体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在指导人民实现自我解放实践中获得检验,赢得群众的进一步认同,也能够吸收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智慧,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使得理论更具有人民性。而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体现。显然,人民群众正是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依靠力量。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