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习参考》2014年第5期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7-04-15 19:26:25

《学习参考》2014年第5期.pdf


目 录

Ø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Ø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Ø 我的“旧邦新命”观”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12年11月15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2013年10月21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选自2014年第3期《党建》杂志)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郭齐勇

○ “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现理想的土壤。

○ 西方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所谓“中国梦”,指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这主要是针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遭受到东西方列强的凌辱而言的。今天,国家强盛起来了,中国人的脊梁挺立起来了,近代仁人志士的梦想初步得到实现。同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在过程之中。

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因为“中国梦”是中国人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我们的文化底蕴是实现理想的土壤。

重新发现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多元一体,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只有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没有中断。其中的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这是维系各民族团结的润滑剂、人民自强不息的原动力。

在物质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这是不错的。但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凝结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代诸多科技发明,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发明,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据考古学家们确证,我国有一万年的水稻栽培史。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中国的瓷器、丝织品、漆器陆续传到欧洲并大受欢迎。冶铁、养蚕、丝织、造纸等技术也相继西传。到宋元时期,我国的陶瓷通过海上交通风靡全球。

在社会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社会大而政府小,有很多自治组织,士绅阶层的作用很大,社会基本自治。传统中国是儒家式的社会,社会管道、中间组织很多,如以宗族、家族、乡约、义庄、帮会、行会(到近代转化为商、农、工会)等为载体,以民间礼仪、节日与婚丧祭祀活动,村社活动,学校、书院讲学活动,士农工商的交往等为契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自治、地方自治。传统中国绝非由政府包打天下,而主要靠血缘性的自然团体及其扩大化的社会各团体来治理社会,这些团体自身就是民间力量。在平衡政权力量的同时,又起到政权力量所起不到的多重作用,抑制豪强,协调贫富,保障小民生存权,教化民众,化民成俗,安顿社会人心等;又起到慈善机构的作用,扶助、救济贫弱,以“学田”等形式支持并资助农家、平民子弟接受教育、走上仕途等,乃至对抗专制政府的恶法与法家以国家权力破坏亲情及私人领域的若干做法。

在制度层面的文明上,中国古代的行政、司法制度,土地、赋税等经济制度,征辟诠选制度(荐举、考试),文官制度,教育制度,开放教育,平民子弟通过接受教育参与政治甚至最高政治,荒政、赈灾的制度,优待老人与弱势群体的制度,这些制度文明中有不少实质公正的内涵与制度设计的智慧,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极大。我国汉代的文官政治、文治政府,相对于罗马的武人专政不知要文明多少倍。由儒家推动、建构的君相制、三省六部制,一直到谏议制、监察制、回避制等,至今仍有意义。中国古代的官制是十分丰富的宝藏,不乏对权力的制衡与监督等制度建构。儒家通过天神崇拜、天命论与革命论、民间舆论的震慑,特别是文治政府及其制度,来批评、监督、限制君权。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来自英国,而英国的文官制度是以中国科举制度为榜样建立起来的。这是中国的制度文明对世界的贡献。

在观念与价值层面的文明上,儒家“仁爱忠恕”,墨家“兼爱非攻”,道家“道法自然”,佛家“慈悲为怀”,宋明理学家“民胞物与”等理念,成圣人贤人,成真人至人,成菩萨佛陀的理想人格追求,一系列修养工夫论等,都是了不起的调节身心的安身立命之道,也是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例如,儒家思想在欧洲启蒙时代起过重要作用,深刻影响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魁奈及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经伏尔泰的推崇,被写入人权宣言等政治性文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人权与伦理思想。法国1789年由制宪会议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人权宣言,其中即引用了孔子的这一理念。孔子的精神在美国1776年的《独立宣言》中也有所体现。《独立宣言》第二条为:“人人获得天赋的若干规定而不可移的权利。”杰弗逊解释说:“此段之精神得自孔子”。1946年,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领导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在起草《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人权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代表张彭春先生把儒学的原则、孔子的智慧贡献给这一《宣言》,并促成了《宣言》的形成与被通过。1993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会议上,来自几乎所有宗教派别的6500名宗教领袖通过了由孔汉斯先生起草的《世界伦理宣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球伦理的基石。由此可见,中国的精神文明对世界的贡献。这足以驳斥西方政治家撒切尔夫人、克林顿夫人所谓中国人没有向世界贡献价值观的妄言。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特色,学界见仁见智,我综合张岱年、胡秋原等前辈的论述,就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价值和特点提出如下六点:

第一,和而不同,厚德载物。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各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善于化解与超越分别与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有民胞物与的理想,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爱好和平,从不侵略别人,反对以力服人,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第二,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中国文化凸现了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所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绝不懈怠。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第三,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乃至“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的做个人”,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第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強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

第五,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不缺乏抽象思维,有明确的概念、范畴。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第六,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我看以上六条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古为今用与创造转化

我们坚持古为今用,绝不主张食古不化。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中国古典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性的话语应是《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社会理想。

儒家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对社会弱者、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和灾民予以保护。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其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与社会正义观、公私义利观是历代儒生的期盼,也是他们批判现实的武器。这一思想的前提是:人民是政治的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

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今天还有意义,即我们增加就业,大力帮扶弱势群体,关心农村留守妇女儿童,保障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帮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山区尽快脱贫等举措,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等亦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千多年来,农家、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但更多的是无言之教)世世代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的价值仍然是友善、仁爱、孝慈、正直、良心、忠信、为人着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老百姓接受的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及蒙学读物、家训、治家格言、善书与民谚民谣中的仁慈善良,廉洁勤谨,忠于职守,与人为善,积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弟子规》和《四书》中的一些内容,通过唱戏的、说书的人之口,通过三老五更、家人乡亲口耳相传,耳濡目染,逐渐在民间扎根。

仁义礼智信等我国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普通平凡的老百姓,例如蹬三轮捐钱给贫困生的白芳礼老人、奋不顾身救学生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道德模范吴天祥、防治艾滋病的专家桂希恩、信义兄弟孙水林和孙东林,以及一些青年志愿者朋友,仍然继承并实践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以一颗仁爱之心,诚朴信实,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爱利他人,服务社会。

我们要把中华民族文化的真髓,养育、凝聚老百姓的真诚理念,作为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伦理共识的仁爱思想,浩然正气,正道直行,人格修养等等,大大地弘扬出来。我们要把这些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在民间留存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资源加以保护、拓展。

(选自2014年第3期《党建》杂志)



我的“旧邦新命”观

——兼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复旦大学教授 葛剑雄

我们中国,是个旧邦。所谓旧,就是说她历史悠久。上溯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尽管世界上有些国家的历史比我们长得多,如埃及、巴比伦。但是,我们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历史基本上是延续的。现在阿拉伯文化,从人到文化,到观念,完全都改变掉了。

之所以叫新命,是因为文化本身是发展的,《诗经》里面讲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已经表达这个意思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今天讲的孔子的思想,其实已经不是当初孔子原始的思想。儒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涉及到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其实都是不断变化的。

中国早期的文明是满天星斗,但是到了四千年、三千年这一阶段,大多数都聚集到黄河流域去了。因为从地理环境讲,当时的黄河流域,黄河中游、下游是最容易开发的。我们的先民就在开发的过程中成为华夏诸族,慢慢形成汉族。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业最依靠节气,中国根据太阳,制定了二十四个节气。中国因为农业关系,天文学也非常发达。我们有着不少世界纪录,比如说中国是最早记录太阳黑子的,又比如说我们中国人测量日食、月食也是很早的。这都是因为最早的史官和巫师其实是合在一起的。天文官,也是史官,要记录天象。如果出现日食就表示皇帝或者国君被黑暗的势力遮住了,皇帝就是受了蒙蔽。这种天人感应,讲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到底真的假的,我们不可断言。据说汉光武帝刘秀一次碰到了没有当皇帝之前的老朋友严子陵,两个人谈得很投机,一起睡觉,谈到后来睡着了,严子陵就把腿搁到刘秀的肚子上了。据说第二天早上,天文官就报告昨天晚上星象有变,客星侵入紫薇座,紫薇座是皇帝的地方。总之,农业民族要维持这样的统治,需要采取种种措施,其中一点就是借助于自然的力量,这样慢慢就形成了儒家文化的传统核心。

另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理性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的维持不是依靠暴力,而是依靠一种人伦道德。诸如《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农业生产,单独个人的生产有困难,就要集体进行生产。等到后来情况变了,生产力到一定的程度,单独的家庭对统治者更加有利。因为统治者征收赋税,是根据家庭为单位的。而且,一个孩子成年了以后,强制他分家,实际是迫使他提高生存的能力,所以小家庭就逐步成为时尚。这些东西都揭示了农业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

再比如,中国很多伦理是建立在一个孝的基础上,孝是有特殊内容的。孝不仅仅是包括对父母、对长辈的尊敬,而且基本维持着一个家庭内部的等级制度。一直到清朝,有一个法律罪名,就是“忤逆罪”。如果子孙打父母,打祖父祖母,这就叫做大逆不道,非但要判死刑,甚至可以凌迟,也就是千刀万剐。匈奴人则不一样,匈奴靠打仗,年纪大的打不动了,就不再受到尊重。在匈奴那里,为了保持人口的绵延,就必须充分利用女性的生育能力。但是汉族因为人口众多,这些都是不允许的。但是也有例外,南北朝的时候,由于人口大减,皇帝却把寡妇都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去嫁给将士,稳定军心。中国开始正式大规模地讲究守节是在宋朝。欧阳修《五代史》上记载有个寡妇因为别人拉了一下她的手臂就把自己的手给砍掉了。到了明朝、清朝,这种贞操观念更厉害,这些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在汉朝时候只有六千万,到北宋已经突破一亿。到明朝的话,人口已经有了两亿,到清朝鸦片战争的时候是四亿。这就是原因,文化因现实而变,因时代而变,是新命。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是没有办法被后人所取代的,这是它的价值。但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要不断地发展,就必须要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汉族有许多东西是外来的,比如凳子,孔子讲课时弟子都是席地而坐的,凳子是胡人发明的。韩国人、日本人固守着我们华夏的传统,到现在一部分人还习惯于席地而坐。再有就是以前男人下面穿的是裙子,不穿长裤,所以到了战国时候赵武灵王的一个著名的改革叫胡服骑射,学习骑马,学习穿胡人的衣服,有利于行动和打仗。到了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中国以前几千年来从来没碰到过的。工业化的生产下面,农业社会的许多观念都变化了。我们知道,实际上从明朝开始,传教士进来以后,中国传统观念就开始受到冲击。在变的过程中间,我们国家大多数知识分子开始不承认外来文明,认为外国人的地方是蛮夷之地。清朝有个湖南人叫郭嵩焘,当时派他去做驻英国大使,湖南人觉得这个人竟然到蛮夷的地方去,要开除他的省籍。后来去的人多了,特别是清朝派人考察回来,才逐渐改变了对外国的看法。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人说不能学外国的文化,但是现在关键是怎么看待我们这个传统文化。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他说文化有不变的,有变的。

文化的根源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儒家传统文化,其基本的道德人伦,我认为是不变的,但是它的表达方式要变。这个变就是要适应现在,这个就是现代化的过程。我们中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适应工业化或者后工业化的社会,因为时间很短,而我们社会真正进入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之前在中国的民间,作用最大的一种观念就是“因果报应”,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维持传统社会的基本就是依靠这种观念。但是今天,我们把这些观念叫做迷信,统统都破除了,那么我们拿什么来代替呢?

今天我们讲传统的时候,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传统要不要创新?中国未来会不会产生宗教?我们未来如果仅仅靠传统的孔孟的言论,能不能使大家形成一个比较一致的信仰?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有这样的信念,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加深,这个社会的变革必定会逐步产生与这个变革相适应的,与我们这个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在这个前提下,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来使我们这个民族内部更加和谐,对外更加亲和,在人类历史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我想讲的“旧邦新命”。

(选自2014年3月3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