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参考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习参考》2017年第5期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7-09-19 10:15:44

学习参考2017年第5期.pdf

目 录

1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思维方式的重要论述

2唯有初心不忘——追记心系群众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3向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同志学习

4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5在历史的启示中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努力掌握和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思维方式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着重强调了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和底线思维等。这些科学思维方式具有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有力思想武器。

用辩证思维抓根本

用辩证思维抓根本,即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矛盾分析,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出发看问题,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

辩证思维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和注重运用的科学思维方式。他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同志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工作:一是注重运用“两点论”,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例如,在谈到党员、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时,他说:“从总体上看,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我们适应的一面正在下降,不适应的一面正在上升。”二是运用重点论,找突出问题、抓关键问题。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他还指出,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三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同志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求党员、干部“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运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开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用战略思维把全局

用战略思维把全局,即从长远看当前、从全局看局部、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努力占据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制高点,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而增强战略定力和统筹协调能力。

战略、方向、大势、长远等是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的“高频词”,体现了着眼全局谋划工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把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战略思维。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习近平同志考虑问题、谋划工作总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善于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局。他还在不同时间、多个场合讲到战略定力问题。在谈到走和平发展道路时,他强调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培养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是我们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的重要内容。

用历史思维观大势

用历史思维观大势,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事物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思考,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咨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对于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关系的阐释,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历史性审视和汲取中国历史智慧的阐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基于科学把握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尤其是“发展起来后”的历史任务提出来的。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用历史思维观大势,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对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发展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用创新思维促发展

用创新思维促发展,要求我们破除迷信、打破陈规,突破常规思维的局限,对事物做新思考、对结构做新调整、对工作做新谋划,力求以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解决问题,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他强调,“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他还指出,要善于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党的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探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不断推进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此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战略举措,无不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无不凸显了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谋划工作,就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求真务实,以思想认识的新突破打开实际工作的新局面。

用法治思维求善治

用法治思维求善治,即反对人治思维、特权思维,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分析和处理我们党治国理政中面临的问题,积极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

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每个组织和个人都要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行使权力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习近平同志还指出,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依法治理经济,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问题,避免埋钉子、留尾巴。用法治思维求善治,要求党员、干部适应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势,实现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以法治眼光、法治方式想问题办事情;带头学法、知法、用法、守法,严格履行法定职责,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真正建立对法治的信仰和敬畏

用系统思维聚合力

用系统思维聚合力,即以系统论原理为指导,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思考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指导工作,是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坚持统筹兼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系统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二是注重协同耦合。只有系统内部各要素实现协同耦合,系统才能有效运行并实现效益最大化。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三是坚持开放包容。开放性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有活力。习近平同志将开放发展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他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应该建立合作而非对立的关系,倡导开放而非封闭的理念,寻求共赢而非零和的结果,实现一体化而非碎片化的目标。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彼此融合、互为补充的局面。”这为我们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开放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

用底线思维谋主动

用底线思维谋主动,就是对事物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进行预判,明确可以把控的空间或可能出现的最坏结果,科学设定最低目标,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最好结果。

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从坏处准备是用底线思维谋主动的前提。只有对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进行预判,才能守住底线;底线失守,往往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守住底线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努力,推动事物内部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争取最好的结果。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彰显了对底线思维的科学运用。例如,针对治国理政的底线,他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针对对外交往的底线,他指出,我们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针对耕地保护的底线,他指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等等。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科学运用底线思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8日07版)

唯有初心不忘

——追记心系群众的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当接到去市里工作的通知时,他和妻子商量,尽快办一件大事——买房。

于是,他把家安在了南平市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融进了这座闽北山城的万家灯火之中。

小区里的人,偶尔会碰到他,但几乎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在乎他是谁。

直到那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3月18日,一场车祸,终止了他鲜活的生命。

廖俊波,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走完了他年仅48岁的一生。

“一只好碗,打掉了!”消息迅速传开,街头百姓说;

“感觉没了依靠,今后工作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工作搭档说;

“请你们好好写写他,对他是种告慰,对基层干部是种激励!”老领导说;

……

这个人都做过哪些事,会让他人惋惜、不舍?照片中那谦恭的微笑背后,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风景?

新来的“省尾书记”

入夜,村民邓奕辉刚吃过晚饭,就听见一阵敲门声。

登门者指着身边一位面带微笑的中年人说:“这是县委廖书记,今天专门来看望您。”

石屯村,地处南平市政和县石屯镇山脚边,平时外来人不多,村民大多没见过县委书记。邓老伯既感意外,又不免有些紧张。

“老伯,身板还硬朗吧?能不能请各组的老乡过来,一起聊聊?”县委书记柔声道。

很快,几名村民小组长、辈分高的人,聚在了邓家厅堂。

“大家放开说,不要管时间。”县委书记说。

喝茶、递烟、寒暄,不一会儿,话语就热了。“县里搞开发区,我们支持,可廖书记,山上有我们600多座祖坟,怎么办?”

“镇里打算建一座公墓,咱让老祖宗也住住新房,好不好?他们楼上楼下的,不也热闹嘛。”大家听了,笑了起来。

“廖书记,以后征地标准提高,我们第一期被征的,不就吃亏了?”

“决不让老百姓吃亏,一定会补齐。”

“行!行!就冲廖书记您到家里来,我们一定大力支持,不算小账。”大家纷纷表态。

3个小时过去,大家意犹未尽。

政和,地处闽浙交界,武夷山脉纵贯全境。人均综合实力全省倒数第一,长期是福建省长挂点的帮扶县,被形容为“全省之尾”。县委书记,也被戏称为“省尾书记”。

“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这是当地干部茶余饭后的自嘲。每次省里市里开会,政和干部都坐在角落,轮到发言时一般快到饭点,说者无心,听者无趣。干部调离政和,有时还会收到“恭喜脱离苦海”的祝贺。

2011年6月,廖俊波走马上任。

“郡县治,天下安。”县委书记官不算大,但领导着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掌管一方土地,权力很大,责任和事务似乎也无限,还会面对不少诱惑。这是个干事创业的重要职务,也是考验意志品格的关键岗位。

穷家难当!环顾政和,大山连绵,河川密布。县城老旧破败,连一个红绿灯都没有。县里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连县委大楼的墙上都有很多裂缝。

上任后,他与时任县长黄爱华作了一次深谈。“依我看,政和相对落后,反倒是个干一番大事业的平台。想想,咱们一起努力,在全国率先蹚出一条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路子,打它个翻身仗,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他微笑着,眼里放着光。

“不怕穷,就怕穷惯了。咱来个大战役,把信心士气提起来!”

开头两个月,廖俊波很少待在办公室,带着人马下乡、进厂、家访、夜谈……这位新来的县委书记,兜里会掏出什么牌呢?

当年8月18日,一个政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会议,在县城隆重召开。参加人员:全县2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会议主题:政和怎么办;会议形式:务虚。

“神仙会”一开3天,每个人都要发言。

“落后地区,观念也可以领先!”廖俊波最后开了腔,“政和落后,主要是观念、干劲问题。”

“浙江也有山区,人家发展得怎么样?政和向东,过了宁德就是大海、港口,向北就是浙江、长三角,很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就会修过来,我们条件一点不差。”

此时,他点起了“三把火”:一是深挖传统农业优势,抓好扶贫;二是全力突破工业、城市、旅游、回归“四大经济”;三是把原先分散的园区“三合一”,完善配套、提升档次。

何谓“回归经济”?大家听着新鲜。廖俊波解释:“光在上海,就有3万多政和人创业经商,他们想为家乡出力,可以动员他们‘回归’啊。”

他最后亮出底牌——自他开始,县里所有干部上一线。

廖俊波收起笑容,严肃地说:“同志们,政和这种现状,我们当干部的怎么坐得住呢?”

“这哪里是什么务虚,分明是一场动员。”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魏万进说,“老廖这人从不务虚,做事都是先把路数琢磨透,再来跟大家沟通,说着说着,就把他的想法灌进你脑子里了。”

建设集中的开发区,地从哪来?廖俊波穿上运动鞋,背着地图,带着人在城郊的荒山、河滩里转悠,然后会商,最终敲定了一片山地,分期开发。

钱从哪来?初期,光架桥铺路就要5000万元,可政和过去连30万元的项目都要上常委会。

“大家看,咱能不能先不建县委办公楼,搬出来分散办公,这不就有4000万元了吗?其他再争取各方支持。”廖俊波跟班子商量,“我们已经慢人一大截,等不得了!”

他找到县长说,无论做什么事,一般都有人赞成,有人不赞成,有人观望,所以下手一定要快。“认准的事,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

万事开头难,征地就是一难。于是,就有了县委书记做客农家的那一幕。

能去现场,就不在会场——园区开工,廖俊波恨不得吃住在工地。每天再晚,他都要到工地走一趟。没有光,就打着手电对着图纸看,或者让司机打开车灯照着看。

3个月后,征下了3600多亩地,无人上访;半年,首家企业达产;一年后,工厂招工的广告贴满大街小巷。当初被一些人认为是“画饼”的计划,连骨头带肉,摆在了人们眼前。

“这个园区,是廖书记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副县长葛建华说。

人大、政协的干部,过去很少介入具体经济事务,廖俊波动员他们都上“一线”。在老城区征迁中,他得知当时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绍卫威信高、有办法,就两次登门请贤。

“你看,我头发全都白了,怕力不从心啊!”许绍卫摆摆手说。

第三次登门,廖俊波手里多了样东西,一盒专门托人从香港带回的染发剂。

“老许,你不是嫌自己头发白吗?这个东西好,一用就黑,马上显年轻。”廖俊波打趣说,“城建没你出马,恐怕不成。”

“书记大人这么高抬我,我哪里还有退路,只能试试喽。”许绍卫哭笑不得。分手时,两人长时间地握了手。

第一条高速公路、第一个广场、第一座双向四车道的桥、第一个红绿灯、第一条斑马线……“过去县城的河上,几年建不起一座桥,俊波来了后,当年就干了5座,县里一年大变样。”魏万进说,“他做人很低调,做事却十分高调。”

“组织派我来,不是让我来过渡的,是让我来干事的。”廖俊波喊出了一句十分提神的口号——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4年后,政和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城市建成区扩容近一倍,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帽子。政和干部的腰杆变硬了,说话声音变大了,在省市召开的会议上,也开始“抢话筒”、介绍经验了。

2015年6月,廖俊波光荣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与时间赛跑

开发区,好像与廖俊波有着不解之缘。

大的任务有两次,一次是2007年,从市政府副秘书长任上,调任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主任;另一次是2015年10月,在副市长任上,主抓武夷新区规划建设。

荣华山,位于闽浙赣交界的浦城县,历史上曾是入闽商路要冲。

廖俊波是浦城人,熟悉人情地理。但环顾一片荒山野岭,再掂掂手里的6个人、1台车和2000万元启动资金,难免让人泄气。

大家都清楚,落后地区建开发区,不是什么好工作,其中一个难处,就是招商,得到处求人。南平是山区,除了生态好,没别的优势。

荣华山离南平市都有3小时车程,外出招商,光赶路就让人吃不消。

可廖俊波不怕,他好像喜欢求人和赶路。

时间过去快10年了,廖俊波当时的副手刘晖明,仍难忘创业的艰辛,难忘廖俊波那股“疯劲”。

“那可是没白没黑地干啊!连着4个春节假期,全都用来招商。”刘晖明说,“俊波父母就住在另一个乡,离荣华山18公里,4年中,他就回去探望过一次。”

4年下来,那台越野车跑了36万多公里,平均每天超过240公里。

荣华山岁月,至今让刘晖明激动:“光从浙江引来的轻纺园,产值就有30个亿。”

“我和俊波,比亲兄弟还亲。现在一想起他,心里就痛。”刘晖明一边说,一边拭泪。

南平市委书记袁毅告诉记者,廖俊波工作过的岗位,都是任务最重、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矛盾最复杂的,市里对他很信任。

担任副市长后,组织上安排廖俊波主抓武夷新区建设。

南平市区,沿河谷而建,发展空间局促。经国家批准,在北边调整建设一个规模较大的武夷新区,并且要把政务中心也搬过去。

虽然戴着“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环,但廖俊波又干起了招商的活儿,开始到处求人。

他对同事说,招商没什么秘诀,说穿了就是几句话,“接待真心真意、交流专业专注、服务贴心用心”。

有外地客商来,他必亲自赶到车站、机场迎送,亲自陪同、讲解、考察。刘晖明说:“他向来这样,就连投资商的父母生病,都要我们带着去医院,挂号、找医生的事全包。”

“咱们是穷地方,人家来投资,需要千百个理由;人家不来,只要一个理由就够。”廖俊波经常念叨。

遇到符合产业规划的高科技项目,他日思夜想,号称要“跪地求婚”。

在他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最近的一次,3天跑4个省,去了6家公司拜访。

武夷新区离南平市,近两小时车程,廖俊波后来作为副市长,市里还有一大摊事,只好不停地来回跑。

新行政中心按计划2018年搬,但廖俊波提出,提前一年具备搬迁条件,并要求“起步就是攻坚,开局就是决战”!

这么多事,白天哪够用?刚开始,他有几次被反锁在新区办公楼里,因为保安不知道副市长总是深夜加班。

“每谈成一个大项目,他就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真像求婚成功一样。”武夷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洪少锋说。

驾驶员林军跟随廖俊波多年,他在车上长期备着“四件套”——衣服、雨鞋、雨伞和被子。那床被子,开车时廖俊波用,停车时林军用。

“领导,您不觉得累吗?”林军问。

廖俊波的解释是:带孩子够辛苦吧,但父母为何乐在其中呢?因为信念!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累。

如今已任政和县委书记的黄爱华,当年曾向廖俊波诉说过工作太多、时间不够,廖俊波劝导她:“事情总是越做越多的嘛。不做事,那才会没事呢。”

“肝胆”——他的农民朋友

“肝胆”一词,福建人常用来称呼最知心、最可敬的朋友,近乎大家常说的“铁哥们”。

廖俊波的“肝胆”很多,一位叫刁桂华,农民企业家。

几年前,拍下了新厂房土地后,因遭人构陷,她被异地拘押,土地出让金交不了,后来光滞纳金就需要上百万元,企业陷入生死之劫。

仅有小学文化的她,几年来到处上访、哭诉,甚至“拦轿喊冤”“见官下跪”……

去年4月,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悄悄指点她,等廖副市长接访那天,你再来。

刁桂华将信将疑,如期来到接访地点,第一次见到了廖俊波。

廖俊波听完情况后,微笑着说:“今天后面还有人等着。这样,你留下材料和联系电话,咱们改天详细谈。”

一个星期过去,刁桂华以为,这次又是一场空。

然而,周六早上7点,手机铃声响了。

“刁总,请问你今天有空吗?能不能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手机那头,传来廖俊波的声音。

路上堵车,车又坏了,刁桂华迟到了,下午1点多才赶到。

由于心急,加上虚弱,她在市政府办公楼的楼道里摔了一跤,小腿上蹭出几道血印子。

廖俊波闻声出门,把她扶进办公室坐下。然后,拿毛巾蘸上热水,为她擦拭伤口。

“不要急,办法总比困难多。”

看着弯腰低头的副市长,刁桂华眼泪夺眶而出。

“真是老天开眼啊,让我碰上了好官!”刁桂华说,“我这些年被欺负、被冷落、被歧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终于有人听了。”

刁桂华一边哭一边说,廖俊波一边问一边记,满满写了3页纸。最后,廖俊波递给她一张名片说:“再苦的经历,都会翻过去。你现在要专心把企业做好,把自己变强,以后的日子还很长。你的困难,咱一起想办法解决。”

几天后,刁桂华正在旧厂房里忙碌,廖俊波又打来电话,说要过来看看。

那天正好是“五一”假期,下着大雨。廖俊波一个人打车找了过来。没带伞,下车后用手遮着头,一溜小跑,进了车间。

他把工厂转了个遍,像兄长一样,和刁桂华谈起了办厂之道。

“你做麦芽汁饮料,芽的根部可以留长一点”“生产线离锅炉太近”“这厂房确实小了”……

“我知道有家饮料企业,设备是新的,但没有订单,你们合作好不好?”廖俊波立即打电话联系。

刁桂华告诉员工:“这是咱们市里的副市长,我们的事有救了!”

等廖俊波一走,员工就说:“你唬人吧!哪有这样的市长,连个车和跟班的都没有?”

再过几天,刁桂华又接到电话:“桂华,新厂房滞纳金不用缴了。”廖俊波的声音,兴高采烈。

“俊波市长可是我的贵人啊!我听他的话,不纠结过去,努力做到格局要大。”刁桂华说,她的产品现在卖到了南非、东南亚,年销售额3亿元,下一个主攻市场是美国。

冤情洗清了,新厂也有着落了,今年春节,刁桂华想给廖俊波送一只土番鸭,表表心意。但廖俊波笑着谢绝了:“桂华,等你新厂开工,舀一瓢热的麦芽汁给我尝尝就行了。”

天不遂人愿,廖俊波没有等到这一天。如今留给刁桂华的,是无尽的怀念……

另一位“肝胆”叫袁云机,也是农村妇女。

政和县石圳自然村,明清时是内河码头,舟楫往来,商客云集。虽然从一些老房子上,依稀还能看出点当年的风光,但颓败之态,连村民自己都觉得抬不起头。

2013年,袁云机带着村里9位姐妹,在家人和村里老党员的支持下,花了3个多月,清走500多车垃圾,开始改变“垃圾村”的环境。

这事传到县委书记廖俊波耳朵里,他立即赶来调查。然后,对着袁云机她们竖起大拇指:“你们这帮姐妹,了不起啊!干了一件大好事。”

他接着说,村子干净只是第一步,还要“绿起来、活起来、游起来”。“到那时,男人们就都跑回来了。”大家哄堂大笑。

“县里支持你们,咱把旅游经济搞起来。”廖俊波说,“赚钱的事你们干,不赚钱的事政府干。”

很快,石圳村完善了基础设施,房子翻修一新,引进了3家旅游企业。古樟古巷,小桥流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白茶小镇”。作为政和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

廖俊波经常来,有时会带客商来,并拿着话筒,当起导游。见到袁云机,老是开玩笑:“云机啊,又变漂亮了!”

“他不是官,他是我老大哥,是和我们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袁云机说。

林小华,曾任邵武市委书记,如今已退休。他是廖俊波从中学教师成为政府工作人员,后来成为镇长、镇党委书记的引路人。听说记者在南平采访,专程从上海赶回,找到记者。

“现在人们总说政治资源,电视里这么演,现实中也有人在苦心经营。我很清楚,俊波没有。”林小华说,“如果说有,他的政治资源就是老百姓,是群众的口碑!他对老百姓的爱,那是真爱。”

廖俊波出殡那天,送别的人群,将前后数十里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告别仪式上,吊唁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络绎不绝,许多人情难自抑,泪如雨下。“花圈就摆了1500多个。这些花圈,大多是人们自发送的啊。”林小华说。

老百姓的泪水和怀念,是对一位好干部的最好祭奠。

是清水,就是透亮的


廖俊波之所以急着在南平买房,是因为他在市里的第一个职务,是政府副秘书长,负责协调、联系城建工作。

他跟妻子林莉说,这工作有风险,会有开发商来“围猎”。“咱有房,就可以一句话打发他们,也不会招人议论。”

钱不够,就买套二手旧房吧。还是不够,把邵武的房子卖了,再找家人凑了些钱。

廖俊波多次和林莉说,咱清清白白做人,就可以安安稳稳睡觉。

荣华山产业组团,一开始就有4000亩土地“三通一平”,工程很多,建设方负责人郑建华说,廖俊波没有介绍过一个熟人或亲戚来承包。

“谁要打着我的旗号拉关系、搞工程,你们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朋友。”廖俊波走到哪里,都这样强调。

他和客商之间很“清”,到什么程度呢?南平市政府办工作人员吴慧强说,曾有一位很熟的外地客商拎了一盒海产品来看他,廖俊波一直追到电梯口,坚决退回,并说“你来找我,咱是朋友;你提着东西来,咱俩就不是朋友关系了,而是利益关系,这就把朋友看轻了”。

廖俊波相貌俊朗,注重仪表,整齐干净,给人的印象清清爽爽、精神抖擞。到政和上任时,带了两样东西,一个行李箱,一块熨衣板。

当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廖俊波想穿上新皮鞋,去北京接受表彰。在网上找到一双浙江产的鞋后,就把链接发给一位做电商的“80后”客商张斌,请他代买,因为没有支付宝。

几天后货到了,张斌给他送过去。廖俊波说:“电商真是好啊,哪里的东西都能买到。”说完,把368元塞到张斌手里。

“廖书记,我经济条件还可以,不就一双皮鞋嘛,我本来就想送您的。”张斌说。

“这怎么可以?收了鞋,咱就不像朋友了。”廖俊波调侃道,“辛苦费我就赖了啊。”

他也不是什么礼都不收,得分人。

一次,政和街头一位卖小吃的老人找到廖俊波办公室,手里提着一篮“东平小饹”,正冒着热气。“廖书记啊,这是我们这儿有名的小吃,您工作辛苦了,尝尝吧!”

“这我得收下!谢谢老人家了!”说完,当着同事的面,带头吃了起来。

回点什么礼呢?调离政和前,他在办公室里寻来寻去,眼睛扫到了一双雨鞋,自己只穿过一两次,觉得比较合适,就跑到街上送给了老人。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武勇,过去在邵武市当过书记,是廖俊波的老上级。今年春,廖俊波有次开会,约摸10点钟的样子会就散了。他闯进老上级的办公室,看到武勇吃剩的几块饼干,撕开就往嘴里塞。“老哥,早上太忙,还没吃早饭呢。”

后来武勇拿了两盒饼干,让人送了过去。廖俊波收下了。吃了一大半,剩下的,至今还放在新区办公室的书柜里。

武勇介绍,南平搞“百日攻坚”,廖俊波挂帅的项目有几十项,想想都受不了。他心疼廖俊波,后来答应挂帅养老项目,想为廖俊波分担一点点。

记者问武勇:“依你看,廖俊波是不是不近人情呢?是不是得罪过很多人?”

“大家都知道他是这种人,从不拉拉扯扯,三句话不离工作。”武勇说,“连我找他办点事,他都会拿原则直截了当拒绝,别人的面子更别谈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理解他了,会觉得自己境界不如他。”

罗志坚是南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此前曾任省委组织部二处处长,对全省的县委书记都比较熟。廖俊波是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两人自然更熟。

罗志坚说:“我干组织工作多年,人见多了,像廖俊波这样坦坦荡荡、光明磊落的干部,不多见。他称得上是‘阳光干部’,通体透亮,没有杂质。”

远方,有更美的风景

微笑是廖俊波的招牌。但有一次,他收起了惯常的笑容。

那是2014年,去福建东山,学习谷文昌事迹回来。

他跟政和的同志说:“一名县委书记,身后能受到一方百姓如此爱戴!我问自己,能不能做得到?”

他的日记里,记下了那次参观的感受——“当地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确实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如果把我放到东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有没有毅力坚持14年?”

廖俊波的表情,还严肃过一回。

那年“七一”前夕,在北京接受表彰的那天。

当时还在省委组织部工作的罗志坚,一早在驻地碰上了廖俊波,刚想说句祝贺的话,就被他打断了。

“志坚,昨晚我没睡着。”廖俊波极其认真地说,“优秀县委书记这个称号太重了,我生怕辜负了党,辜负了老百姓。今后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

“俊波总是为别人着想。”魏万进告诉记者,省委统战系统曾支持政和一辆新车,廖俊波坚持给魏万进用,而他自己经常跑长途,坚持坐一辆旧车。

有一天快下班,政和一中校长魏明彦接到了廖俊波的电话,说想要一张全县乡镇干部子女的期末考试成绩单。拿到手后,廖俊波仔细审看,对几位成绩差的,详细询问了情况。

他紧紧握着魏校长的手说:“明彦同志,县里的乡镇干部,现在都扑在一线,他们顾不上关心孩子的学习,就请您和老师们多费心!我拜托了……”

在荣华山时,刘晖明曾提出希望调回市里,原因是家里有好几位病人。知道情况后,廖俊波眼圈红了,对刘晖明说:“老哥,这几年苦了你啦,是我官僚主义。我一定努力去办这件事!”

廖俊波从不向领导提自己的事,但刘晖明的事,他找了市领导好多次。事情办成后,廖俊波发了一条短信:“老哥,工作要拼,家里也别落下啊!”

在政和工作后期,随着建设步伐加快,需要再征土地。有人劝他,眼看就要换届,你可能调走,犯不着介入矛盾。

廖俊波说:“爱华是位女同志,干征地的事会很难,我这人冲锋陷阵惯了,把这事干下来,后面的人就轻松点。我这不还没走吗?”

黄爱华介绍,廖俊波就欣赏实干的人,有两种人他是看不上的,一是闹不团结的,二是不干事的。

他对干部的爱护,表现在严格要求,定出很高的工作标准。特别是注重抓政治学习。为推进武夷新区廉政建设,廖俊波主动找到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熙满,邀请他去上党课。

他对干部的培养,表现在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廖俊波的同事,都说他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从不发火,从不训人;也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很喜欢看他上台作演示,在投影面前,他声情并茂、豪情万丈,让人激动。

廖俊波外出招商、汇报工作,经常要带上各种图纸。后来图纸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就让身体壮实的新区干部熊华强背着。

熊华强说,这些图纸,都是廖市长的心血。

“做规划,我们眼光可能不够,但要穷尽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要不留遗憾,不给子孙后代留麻烦。”廖俊波说。

第一眼看到武夷新区软件园初步设计方案,他就觉得有问题。“闽北是山区,为何要推成一马平川?造价高,还把生态优势给抹了。”后来,这个由大城市著名团队设计的方案,被否决了。现在的软件园,园中有山,山间有路,还省下4000万元投资。

……

“人生就像一列火车,不要只盯着车里的那些人和事,要多往窗外看。往远方看,就能看到更大的风景。”在日记里,廖俊波留下了这段诗意的独白。

他的远方,就是闽北的这片热土。

尾 声

廖俊波身上有一个谜——他的微信名,为何叫“樵夫”?

记者问过好多人,找不到确切答案。

有人说,可能他愿意像樵夫那样,四处开山辟路;

有人说,可能寓意他想像樵夫那样,为人们送去温暖;

有人说,可能表示他就把自己当成樵夫,做一个大山之子……

无论哪一种,这位辛劳一生的“樵夫”,永远离开了我们,在闽北桐花盛开的季节,带着他无限的爱和无限的忠诚……

(记者刘亢、周亮、廖翊、涂洪长、姜潇)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6月08日 01 版)


向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廖俊波同志学习

编者按:俊波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今年3月不幸因公殉职。廖俊波同志多年来坚持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那些因各种原因在基层一线工作中不幸过世的优秀基层干部家属。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廖俊波同志事迹蕴含的新时期党员干部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内涵,特转载部分领导干部学习体会予以编发

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 做廖俊波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尤权

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一线干部的高度重视和真情关怀,饱含着对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望。廖俊波同志的模范行动,为我们树立了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心系群众、造福一方,敢于担当、锐意进取,忘我工作、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好榜样。

学习廖俊波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廖俊波同志是从福建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领导干部,是八闽儿女的光荣和骄傲。他入党25年,从人民教师到人民公仆,从基层干部到主政一方,无论在哪个层级、哪个岗位,都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毕生笃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2011年,组织决定廖俊波同志担任政和县县委书记,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立下“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和梦想”的铮铮誓言,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苦干实干,使政和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行列。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生命和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学习廖俊波同志心系群众、造福一方的为民情怀。对待群众,廖俊波同志总有一颗赤子之心。他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不忘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甘当为人民“打柴”人。他常对身边干部讲:“群众遇到困难来找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我们站在他们的位置上该怎么办,这时候你就一定会尽心尽力帮他们去办事。”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的廖俊波同志,也永远留在群众心中。政和县城关渡头洋七旬老人张承富家门口,2016年6月至今仍贴着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是“俊波你好”。送别廖俊波同志当天,自发前来的人群将连绵数十里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遗体告别仪式上,来自美国、菲律宾、香港、北京、福州等地的哀悼者络绎不绝。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改进作风,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和追随。

学习廖俊波同志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廖俊波同志从来都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勇于闯最难闯的大险滩。在任邵武市副市长期间,他接到了化解原国有企业不良债务的艰巨任务。面对这个“烫手山芋”,他不等不靠、不搞“击鼓传花”,义无反顾地接受并完成了任务,化解不良债务1.3亿元,盘活工业用地近200亩,为13家担保企业解除了债务链。2007年10月,他被任命为南平市荣华山产业组团管理委员会主任。在当时要地没地、要钱没钱,大多数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他从零开始、艰苦创业,短短几年就建成了一片产值数十亿元的工业园区。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遇事不畏难、当事不推责,特别是面对改革深水区、发展瓶颈期,始终保持想做事、能担事、会干事的良好状态,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学习廖俊波同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廖俊波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园区开发等工作一线,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他因公殉职的当天,上午在南平市区参加一个协调会,下午研究武夷新区综合片区地价和武夷山国家公园有关工作,下班前还听取市国土资源局的汇报。傍晚6点左右,他离开市政府回家简单收拾了一番,就出发赶往百余公里外的武夷新区召开会议。在大多数人看来像“铁人赛”的日程安排,却是廖俊波同志的常态。每当有人劝他要注意身体、不要搞得太累时,他总是说:“我不累,工作是快乐的哟!”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他对妻子林莉说:“组织上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自己除了更加努力工作,没有其他办法报答组织的恩情。”在他的推动下,南平航天体验馆从签订协议到建成,仅仅用了80天;计划总投资2亿元的闽铝轻量化车厢和物流车项目,从签约到建成投产只用了69天,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俊波速度”。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把党和人民的事业当成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高涨的工作热情,只争朝夕、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努力拼搏,为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学习廖俊波同志无私奉献、克己奉公的清廉本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廖俊波同志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务实低调,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从不利用权力、地位为自己和亲属谋取私利。他的妻子林莉工作27年,始终在教学一线,没有因为他的职务提升得到一丝半点的照顾。廖俊波同志的一位挚友说:“这么多年,从拿口、邵武、荣华山、政和再到武夷新区,他一直分管或主管工业园区,经手无数项目,但是从来没有听说他在哪个项目谋过私利。”我们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权力观,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坚守廉洁从政的思想防线和行为底线,从严要求自己和家人及身边工作人员,始终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永葆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广大基层干部既要从严管理,又要关心爱护,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条件,培养更多廖俊波式的优秀基层干部。对近年来因公殉职基层干部,要对他们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抓紧制定关心关爱其家属的政策措施,在家属抚恤慰问、基本生活保障、特殊困难补助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明确专人负责、专人落实,有针对性地关心帮助,确保把他们的老人、未成年子女照顾好。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发有为、开拓创新,努力以新福建建设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 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

中共福建省南平市委书记 袁毅

廖俊波同志是南平基层成长起来的优秀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他以赤胆忠心践行心中有党,始终牢记入党初衷,几十年如一日,把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融入血液中、体现在行动上;他以公仆情怀体现心中有民,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用务实为民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他以激情实干诠释心中有责,始终把工作当作事业干,对待工作激情似火,再苦再累也乐在其中;他以严以自律恪守心中有戒,始终做到廉以自守,从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在干部群众心中树立起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丰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以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奋发干事业,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凝聚强大正能量。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砥砺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时代内涵,为我们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弘扬廖俊波精神作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开展“学习廖俊波,争做合格党员”主题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旗帜鲜明讲政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把“四个有”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争当“四讲四有”合格党员。要狠抓思想政治建设,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弘扬廖俊波精神与加强换届后市县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按照“四个人”的要求抓好“关键少数”,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打造“四铁”骨干队伍,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好干部”标准,坚持注重实绩、实干拼创的用人导向,建立一线考察和立体化考核机制,坚持凭实绩、用机制选人用人,把更多“廖俊波式”的好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对基层干部给保障、给激励、给遮风挡雨,打造一支敢担当、重实干、善作为的过硬干部队伍,为南平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扎实工作,激发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奋斗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是对廖俊波同志的肯定和褒扬,也是对闽北广大基层干部的激励和鞭策。我们要以此为动力,大力弘扬苦干实干、扎实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精力聚在推动发展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一要解放思想,拼搏实干。坚持创新突破,开拓进取,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选准做优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产业,以“背石头上山”的拼劲韧劲,着力点绿成金,致力强市富民,在“建设新福建”中做出南平特色。二要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坚持“四下基层”,聚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脱贫攻坚、生态环保、城乡建设等重点任务,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在实干快干中善做善成。要加压奋进,勇争一流,搞建设不因陋就简,干工作不将就迁就,更加注重标准要求,更加注重质量效率,高质高效把改革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要用心尽责,担当实干。强化正向激励,用好容错纠错和问责会审机制,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为榜样,立足岗位用心履职,扎实开展比党性、比作风、比业绩、比贡献的“四比”活动,激励各级干部勇于担当抓发展,一心为民办实事,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南平绿色发展跨越发展。

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廉洁奉公,培养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再次强调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政治本色的重要性,为深化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大力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弘扬清风正气,以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一要坚持严以治党,把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从严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二要坚持廉以自守,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利益观,慎独、慎微、慎初、慎友,从严抓班子带队伍,从严管好亲人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切实守好“底线”,不碰“红线”,不越“边线”,以实际行动践行“忠诚、干净、担当”。三要坚持俭以养德,坚持道德高标准,用好南平红色文化、朱子文化等丰富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党纪法规、家风家规、道德品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修身慎行、怀德自重,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在见贤思齐中激发动力,凝聚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奋力推进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

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 做新时期优秀县委书记

中共湖北省黄冈市委常委、红安县委书记 余学武

廖俊波同志生前曾担任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我们同时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还记得,2015年6月30日,我和廖俊波同志一起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如今,他却因公殉职,让我扼腕叹息。斯人已去,精神永存。48岁的廖俊波同志就这样离去了,但他用生命诠释了人生的意义,他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耸立在人们心中。我决心以廖俊波同志为学习的榜样、对照的镜子、前进的动力,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当好信念坚定、真情为民、敢于担当、务实重行、清正廉洁的模范,做新时期优秀县委书记。

当好信念坚定的模范。廖俊波同志入党25年,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无论在乡镇、区县,还是在市里,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每一名共产党员,从举起拳头入党宣誓开始,就必须一心向党,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红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为革命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发扬革命年代“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红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树牢“四个意识”,保持红安永远红。

当好真情为民的模范。廖俊波同志对群众有深厚感情,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赢得群众的真心爱戴。任政和县县委书记期间,面对政和县贫困落后的状况,他立下誓言、迎难而上,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苦干实干,该县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累计减贫3万多人。廖俊波同志不幸去世,尽管他已经离任政和县,但仍有近千名政和县干部群众自发前往参加追悼会。德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切实解决好群众在就业、就医、上学、住房、出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贫困不除愧对先烈、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历史使命感,把精准脱贫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当好敢于担当的模范。廖俊波同志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争当先锋。面对政和县落后状况,他精心打造政和省级经济开发区,引进创办60多家规模企业。群众都说,“园区是书记一脚一脚踩出来的”。担当不能挂在口头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们一定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敢于担当、勇于负责,面对风险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亮剑,坚决斗争;面对危机、突发事件,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利益诱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教诲;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繁重任务,提醒自己“怕苦莫当官、当官莫怕苦”。

当好务实重行的模范。廖俊波同志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对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精益求精。他干工作恪守“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的理念,有股子拼命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想和他吃顿年夜饭都不容易。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作为“一线总指挥”,要像廖俊波同志那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按照目标变规划、规划变项目、项目变工程、工程变成效的要求,与机遇牵手、与规律同行、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拼搏,努力营造想干事、干成事、多干事、干好事的实干之风。要坚持一线工作法、搬石头工作法,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天接着一天干,积小胜为大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当好清正廉洁的模范。廖俊波同志严以自律、廉以自守,从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对家人要求严格,在干部群众中形象好、口碑好。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带头就是无穷的力量。作为“一把手”,要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自律意识、标杆意识、表率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凡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党员干部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实际行动化作无声的命令、强大的感召,让下级党组织看到榜样,让党员干部看到希望。要慎独慎微,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认真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培育清正家风,带出清廉队伍,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来源:《求是》2017年第11期)


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白春礼

在去年5月30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在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宏伟、任务艰巨,需要全党全社会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

深刻认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每年GDP的增量相当于世界排名第二十位左右的国家GDP总量。以我国这么大的经济总量,单纯靠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难以从根本上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从长远来看,预计到2028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高峰,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1/4,老龄化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同时能源资源瓶颈制约也会更加凸显。这决定了我们只有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动力,真正实现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

从世界科技发展态势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类创新要素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大大加快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宇宙起源、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先进制造、清洁能源、人口健康、生态环境等重大创新领域加速发展,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成为创新型企业竞相发展的重点。这些领域将持续涌现一批颠覆性技术,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技术路径、产品形态、产业模式,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当前,发达国家都在深入研究并积极应对未来二三十年内可能出现的这一重大变革。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有全球视野,站在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紧紧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科学谋划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使我国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抢得先机、占据主动。

准确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新形势

近现代以来,以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为标志,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突破层出不穷,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催生了以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代表的科技强国,其主要特征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主要产业处于高端水平,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前列。目前,美国的科技创新实力依然处于全面领先地位,德、日、英、法处于第二方阵并在一些重点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我国的排名大致在第二十至三十位。但随着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迅速崛起,这一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东亚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不断提升,北美、欧洲、东亚三足鼎立将在未来一个时期重新标注全球创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尤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产出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产出质量大幅提高,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目前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与世界科技强国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创新基础比较薄弱,重大原创成果不多,很多高端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中低端产出占比过大,创新体制政策不够健全等。虽然差距明显,但我国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我国已经形成了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力,目前已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是未来我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创新链条,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这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保障;我国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劲需求动力;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为我国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科学确立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方式路径

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前进道路和努力方向,赋予广大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和任务。中国科学院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积极发挥国家高端科技智库作用,组织一批科技专家和科技政策与管理专家,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深刻内涵、战略目标、重大任务、发展路径以及重点领域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认识。在谋划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犹豫不前,需要搞好顶层设计,找准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制定分阶段实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立足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着眼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安排。近中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从整体上打好创新基础、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优化创新体制,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经过20年的努力,在若干重大创新领域产出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在国际上领先的重大成果,培育若干新兴产业,综合科技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按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基础上,组织动员全国科技专家和相关力量,研究制定面向2030年的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细化近中期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同时,要对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系统的情景分析,尤其要科学把握新科技革命可能突破的重大方向,组织制定面向2050年的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有力指导和加快推进世界科技强国建设。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但决不能简单模仿和照搬。我们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特色,找准突破口,抓住关键问题,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强国之路。为此,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独特的制度优势,“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在事关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创新领域,集中全国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力量开展协同创新和科技攻关,着力解决一批战略性科技问题;按照择优择重的原则,进一步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重点方向,创新资源应更多向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创新效益好的科研院所、研究团队聚集,做优做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国家实验室建设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政策设计、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率先引领和关键核心作用,加快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实现整体跨越。把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特别是要发挥雄安新区建设这一有利条件,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高地,有效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辐射和带动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树立重大创新产出导向。过去我们强调“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主要是基于当时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整体不强的现实。新形势下,我们要按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总目标、总要求,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明确与我国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文化,引导科技界在思想观念、组织体制和科技评价上实现根本转变,强调增强创新自信,强化重大创新产出导向,在基础和前沿方向上努力取得具有前瞻性的原创成果,在重大创新领域开发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技术与产品,在产业创新上发展具有颠覆性的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大幅提升高端科技供给,从根本上解决低水平重复、低端低效产出过多等问题。

打牢基础、补齐短板、紧抓尖端。从科技创新规律出发,加快建设一批一流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加强产学研用合作,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学科基础建设,构建高效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筑牢发展的根基。抓住发展基础薄弱、需求迫切、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战略领域(如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医药健康、能源资源等),创新组织模式,加快突破,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积极开展重点科技领域路线图战略研究,准确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突破的重大前沿方向(如人工智能、神经科学、量子计算等),及时进行重点布局,力争率先取得新突破、孕育新优势,抢占未来科技竞争的制高点。

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队伍。充分利用全球人才流动的有利机遇,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质量为重点,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培养造就一支“高精尖缺”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择优、有序流动机制,打破围墙、拆除栅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逐步提高人才队伍水平。赋予科研院所和科研团队更大的用人自主权,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分类评价各类人才,进一步规范既有效激励又公平合理的分配政策,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05月31日07版)


在历史的启示中坚定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原局长 严昭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他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民族若是一片森林,文化就像阳光、雨露和土壤,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其内涵极其丰富,从语言文字到饮食服饰,从家风民俗到节庆乡愁,从婚丧嫁娶到待人接物,从英雄传说到歌诗乐舞,耳濡目染、以文化人,渗透于国家、民族的全部社会生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着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滋养,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以价值观为精髓,融入社会生活、浸润思想道德。在我国,文化自信的要义,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其中蕴涵的核心价值观的自信。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基本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一、文化自信的历史命运  

文化自信的历史命运,与人类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事实上,文化自信的历史命运,在资本主义之前和之后,确实表现出显著不同的特点。

随着国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断发展起来,冲突与合作、对峙与融合、战争与和平,缤纷杂现、变幻莫测。但是,在资本主义之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这种交往从范围来说还是地区性的,从性质和价值趋向来说则受到不同时期地区主要强国的文化特性的明显影响。例如,在世界东方,就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和平、友好为主旋律,在交往中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了高度尊重。古代中国出现了如汉唐盛世那样推动东方各国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如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开辟古代丝绸之路的壮举,贯通欧亚大陆、横跨亚非海路,促进了更大范围各国各民族友好贸易、和平交往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各国各民族在各方面的全球性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这合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资本的本性及逻辑却把少数国家、民族的繁荣建立在劫掠大多数国家、民族的财富与尊严的基础之上,把世界推入殖民掠夺的血海,开启了世界历史在近代的大变局、大动荡、大分裂。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满世界抢夺殖民地,同时到处践踏和摧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世界不是更加和谐而是更加分裂,民族之间不是更加平等而是更加对抗。这成为文化自信历史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

全世界从此既紧密相连又深刻分裂,一边是西方列强,一边是被侵略被掠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西方列强以“文明”自居,以“世界中心”自诩,以“文化优越感”自恋,他们把文化自信扭曲成自己的“文化霸权”,既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又极其伪善地到处实行“双重标准”。他们“霸气”十足,奉行“强权即真理”的强盗逻辑,同时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肆意摧毁其文化自信,豢养奴才、培植“奴气”。文化自信从来没有像这样在全世界面临一方面被扭曲、一方面被践踏的大危机。

有压迫就会有反抗。在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压迫和洋奴们的为虎作伥面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文化自信,以不屈不挠、宁折不弯的“骨气”迸发出来,放射着强烈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时代光辉。这种“骨气”,就是毛泽东面对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发出的庄严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这种“骨气”,就是毛泽东高度赞赏的“鲁迅的骨头”“鲁迅的方向”:“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以“骨气”反对西方列强的“霸气”,以坚决的革命斗争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压迫,这不仅反映了被压迫民族的要求,而且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因为西方列强对世界的统治其实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所以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便成为声气相投的兄弟、并肩战斗的盟军。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强调:“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合作,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文化自信由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深刻的时代内容和深远的世界意义获得了升华。

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的条件下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的;中国革命发生在国际资本主义“非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便不能过活的时代”,发生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宣布他们赞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因而中国革命已经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而“不为帝国主义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中国共产党就这样准确判定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准确判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了中国人民肩负的世界历史使命。因此,毛泽东提出了“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庄严任务,强调这种新文化首先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这种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帮助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近代以来无数志士仁人“振兴中华”的梦想提供了基本前提。经历了百年屈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对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事业的巨大鼓舞,是对正在土崩瓦解的殖民主义体系的沉重打击。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后,许多国家和民族走上了独立自强的发展道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进而开始了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但是,西方列强称霸世界的野心没有改变,它们拉拢资本主义国家、敌视社会主义国家,把世界拖入冷战的旋涡。它们信奉和推行西方中心论的观念没有改变,竭力摧毁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自信的企图没有改变,它们继续推行强权政治、炮舰外交,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同时大搞种族歧视、双重标准,对不顺从自己的国家实行经济封锁、政治颠覆、挑起内乱和战争。它们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大肆煽动抹黑其历史荣光、抹黑其领袖和英雄从而摧毁其理想信念与文化自信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谷。

但是,中国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历经曲折,战胜艰险,成功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和平和发展的时代潮流席卷全球、势不可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而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中东战争的消耗、恐怖袭击和难民潮的冲击,新自由主义到处碰壁,“华盛顿共识”声名扫地,霸权主义捉襟见肘,“民主”神话濒临破灭,体制失效警号长鸣。整个世界的财富和力量的重心正在发生历史性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文化自信越来越有底气。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西方国家特别对中国的文化自信感到担忧,甚至视为威胁,深刻反映出它们面对霸权主义滑落轨迹的历史挫败感。

施害者和受害者的历史记忆和历史感受迥然不同,但是,历史的前行却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时代不同了,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再也不容随意践踏,这是全世界人民历史奋斗的胜利成果,是文化自信自身真理性和正义性的历史证明。坚定文化自信,将继续成为各国各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撑,将帮助全世界人民奔向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未来。历史已经证明并还将证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世界各国各民族全球性普遍交往和相互依赖,实现各国各民族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终将被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所吞噬。



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惟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长期在世界上科技领先、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科学总结历史文化遗产,把那些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禀赋、特点、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根据新的时代条件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加以发扬光大。

1.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永远和人民血脉相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把人民作为国家的根本。周武王伐殷,师渡孟津而作《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把“民之所欲”作为推翻商纣暴政的革命正义性的根本依据。春秋战国时期,以民为本是诸子百家的共识。管仲鲜明地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老子说:“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孔子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对齐宣王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对梁惠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天下为公、以民为本的思想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种下了富有人民性和革命性的基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反复经受实践检验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多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和坚定的精神追求。举贤任能、讲信修睦,关心民瘼、重视民生,倾听民意、顺乎民心,成为促进国家兴旺发达、克服各种危机和挑战的强大正能量;公忠为国、公而忘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铸就了充沛天地的人间正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扶危济困,尊老爱幼,慈爱友善,催进着中华民族的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帮助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坚定文化自信,必将使前人“天下为公”的理想和“以民为本”的传统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得以发扬光大。

2.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善于学习、与时俱进的开放思维和开阔胸襟,永远保持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独立性、创造性和生命力。

中华民族自古铭记“满招损,谦受益”,对客观世界采取敬畏尊重、虚心学习的态度,是一个谦逊好学、求真务实的民族。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原则,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古代哲人讲“日新之谓盛德”,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都不但是“道法自然”的生动实践,而且培育了中华民族乐观进取的精神、开放创新的思维和开阔包容的胸襟。同时,中华民族又历来反对叶公好龙、纸上谈兵,讥讽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批评刻舟求剑、囫囵吞枣,嘲笑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要求无论学习和创新,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都要注重实践、接受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这种勇于创新又不忘初衷、谦逊好学又不失根本、乐于包容又拒绝迷信盲从的充满辩证精神的文化立场和态度,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原创性、开放性、包容性,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去执着地追求真理、实践真理,为真理而斗争。

这种文化立场和态度,在天下为公和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驱动下,使中华民族在强盛时能够亲仁善邻、海纳百川、取长补短、互学互鉴,在困顿与灾难中能够不屈不挠、励精图治、转益多师、探寻新路,形成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的巨大创造力和“多难兴邦”的强大修复力。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这样历经艰辛、九死一生的文化交流传奇,是发生在国势强盛的唐朝的千古美谈。明朝郑和率领船队横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印度洋,到处传播友谊、互惠贸易,那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无敌舰队。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悲惨境地的深重灾难中,中华民族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海外学习运动、最大规模的社会变革试验、最为深刻的人民大革命,终于成功改变了民族命运。

自20世纪中叶以后,为了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去西方各国考察、学习,向国内介绍、宣传西方各种思想理论。但是,迷信西方、全盘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却总是先生打学生。最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才在精神上掌握了主动权,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为了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以后,中国把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拿来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才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而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革命也没有简单照搬俄国十月革命首先在城市暴动的具体经验,而是探索出坚持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经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中国在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在世界社会主义探索遭遇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又确立了改革开放这个根本政策,创造性地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出举世惊羡的中国奇迹。可以相信,继续坚定不移地传承与弘扬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善如流又不失自我主体性和独立性的辩证思维,中华民族将能成功应对各种时代挑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

3.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热爱和平、以德服人、向善向上的道德境界,践行亲仁善邻、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原则,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自古重视德。《尚书·大禹谟》中说:“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把“正德”列为平治天下的三件大事之首。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共同塑造着中华文化重德尚义的传统。在老子那里,德就是“善”,他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孔子那里,德的核心是“仁”,提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也说:“仁者,爱人。”这种观念渗透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层面。在这些层面上,都要重德、敬德,都要与人为善,都要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德的重视和认识,其重要特点和可贵之处在于不仅讲“利万物”“泛爱众”,而且讲“和而不同”“和为贵”。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先哲们对世界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概括。西周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禆同,尽乃弃矣。”指出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成世间万物,如果所有的东西都一样,世界就不再发展了。由此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周易》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都是讲“和而不同”是自然之道,也是君子之德。这就要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尊重差异,以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去和谐相处,并推动事物的积极发展。人与人相处、国与国相交、民族与民族相友,都要遵循这个原则。这是个人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天下太平的通途。所以,中国自古反对霸道,反对穷兵黩武、对外扩张,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践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些,正是“和而不同”的观念在处理国家关系、民族关系上的运用。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并经过数千年历史风雨考验和洗礼的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些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情深谊长的同胞兄弟。中华文化是这些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国是这些民族共同的祖国,是这些民族的命运共同体,各个民族各自独有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和权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和尊重。这本身就是“和而不同”的一个成功典范。

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使中国从来拒绝扩张野心,也从来没有为扩张领土而发动过侵略战争。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一直是世界强国,却从来没有奉行过西方列强那种“国强必霸”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更没有西方列强为抢夺殖民地而残酷灭绝土著民族、大规模劫掠非洲黑奴的罪恶行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正在强大起来。一些西方舆论鼓噪所谓“中国威胁论”,其实正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以己度人。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纵火焚毁圆明园、1937年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等令人发指的暴行,早已被世界人民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种殖民主义、军国主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必然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国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仁善邻、以德服人,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努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造福于中国人民,造福于全世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明确地比较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征和历史贡献。他认为,西方在经济和技术上影响和征服了全球,但是却留下了政治上的民族国家林立世界的超级难题,这个政治真空将由中华文明来补足。他最终的结论是,中华文明,这个历史上一直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将在21世纪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历史和现实都正在强有力地证明,一个强大、自信的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蒸蒸日上,不会重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将打破“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不是世界的“威胁”,而是世界的机遇。它将为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和加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中国方案,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和平求发展奉献有益的中国智慧,在推动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独特的中国贡献。

(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