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贺新元:运用好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21-12-06 10:35:5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把握,都要建立在发展和联系、整体和系统的观点之上。其中,系统观念就是在坚持事物发展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前提下,在尊重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普遍联系的基础上,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是人们科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并一以贯之地坚持把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运用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一、充分认识党的奋斗目标的长期性系统性,分阶段有步骤地接续奋斗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并深刻认识到,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我们党成立后,经过艰辛探索,逐步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历史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目标任务和战略策略,领导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由此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基础上形成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入了大规模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大判断,并据此提出党的基本路线,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前人长期奋斗的基础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的必然的历史进程,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发展目标。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系统性与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相结合,做到分阶段、有步骤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实际,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坚持系统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提出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并为之锲而不舍地接续奋斗。新中国完成恢复经济的任务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党中央在制定一五计划时,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党的八大提出了在三个五年计划或者再多一点的时间内,在我国建成一个基本上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战略设想。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党中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确定了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深刻分析基本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步骤的战略构想,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的十五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在 21世纪第一个 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 10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的“三步走”,这些阶段性战略安排有力地引领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现在,我们经过 13个五年规划(计划),已经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 30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为此,我们党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这就是,到 2035年,用 3个五年规划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再用 3个五年规划期,到 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断丰富和清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以及不断与时俱进的战略安排,既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延续性和实践新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进行战略目标的系统谋划和阶段性实践之间的统一性。
二、着眼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观念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都要胸怀全局,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以全局统领局部,以部分带动整体。只有统筹全局与整体,兼顾局部与部分,我们才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才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始终着眼全局,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坚持用系统观念开展各项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如果“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马克思主义者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我们党立足全局、兼顾局部,在深刻分析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状况,弄清中国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动力的基础上找到的正确的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为了争取光明的前途,实现人民解放,党中央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着眼于战略全局,提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向南防御”,即在长江以南部队原则上撤退到江北,集中兵力重点加强长江以北解放区的力量,准备迎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掩护人民军队在东北的战略展开。同时,为“向北发展”,党中央先后从关内各解放区调 2万多名干部和 10万多军队进入东北(包括热河),其中有党的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及候补中央委员 21名。党中央对全局和局部的正确分析与总体把握,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决定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及时转入全国性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1948年 9月,党中央连续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 4月,发起渡江战役,将革命进行到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最终夺取了全国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整体谋划,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进而联动提升整体效能,从而推进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这样的例子有许多,例如,为解决历史上形成的我国东中西、南与北、内地与边疆、农村与城市之间巨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三线建设”、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等。这些战略的实施,大大缩小了各区域间的差距,有力地推动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发生深度调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剧了逆全球化趋势,各国内顾倾向上升。习近平指出:“必须清醒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坚持用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了引领发展的新思路,作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并作出全面部署,为把握中国未来发展主动权作好了战略性布局和下了先手棋。
三、抓住全局性、根本性、紧迫性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既要认识系统,又要把握系统特点,用好系统规律,使系统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最优目标。因此,必须将系统观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发挥系统作为整体的功能优势,抓全局、抓根本,抓住紧迫性重大问题,处理好各要素间关系,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系统结构的优化,善于通过结构优化提升系统整体功能,整体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党中央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我们党注重从整体出发,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各领域改革越来越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明确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2020年 10月,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的“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都是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紧迫性的重大问题。同时,“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有紧密逻辑和内在联系,是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相统一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联动、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步伐。随着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改革的有机衔接和全方位的深度配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效果越来越耀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强大生机活力越来越彰显。
回顾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坚持系统观念始终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情况新挑战,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