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刘芳 许明武: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推动外国语学科发展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7-12-06 11:56:18

扎根中国,放眼世界,推动外国语学科发展


刘芳 许明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报告高屋建瓴、旗帜鲜明,不仅指明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也成为全国高校实际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外国语学院而言,我们要牢牢把握十九大精神,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发展趋势,依托学校“双一流”平台,立足岗位,精准发力。


  ——规划学科,实现战略转型。近年来,外国语学院依托学校学科平台优势和学院传统的教学优势,合理规划学科方向,寻找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实现从教学功能型单位向教学科研并重型院系发展的战略转型。目前我院学科方向涵盖了理论语言学、外语教育、翻译学、语料库、文化与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学院重视师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培育了多个科研团队,着手布局科研梯队建设。学院师生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成果数量每年呈倍数递增,与2012年相比,至2017年的年度成果有近20倍增幅,其中语言类一区、二区期刊论文占比接近40%;每年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课题数保持稳定增长,逐步成为外语类学术圈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立足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我院当前和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更是思想的引领者、道德的示范者。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外国语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做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外语专业特色思政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近年来学院党委通过支部组织生活会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外国语言文化教学”、“宗教观与高等教育”专题大讨论,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化功能,努力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学院积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集体备课制度,通过磨课锤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近五年来学院每年至少有一位教师获得校级或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扎根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精英人才。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写进党章,培养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复合型外语外交人才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也进一步明确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一方面,学院通过课堂及各种二课活动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理性看待中西文化差异,积极鼓励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如参与社会实践、挂职基层锻炼、参与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另一方面,依托国家汉办平台,积极组织孔子学院志愿者前往各国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依托学校各项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走入国际组织任职实习,鼓励他们学成后报效祖国。近年来,学院在校生出国学习交换比例近60%,本科毕业生国际升学比例达到48%。


  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站在新时代的国际大舞台上,由于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共同发展亟须全球知识的交流共享,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外国语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中,努力培养出既有国家情怀、又有国际视野,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既能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又能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的复合型外语外交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刘芳: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许明武:外国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