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取五中全会精神宣讲会有感
12月15日下午,作为一名学生代表,我参加由药学院组织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讲座,来自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段喜春为我们解读了会议的精神。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之前也通过药学院2012级党支部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过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今天的学习让我又一次获益匪浅。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党员,段教授的讲座中关于当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中国的绿色发展部分令我印象深刻,感触良多。
第一点是关于教育。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
通过“钱学森之问”,可见,教育落后根本原因主要在缺乏创新。
一方面是教育目标。有学者围绕钱老之问,指出中西方教育目标的差异,是方向性的差异。身在儒释道文化圈的中国教育,强调伦理与知识,终极目标是君子;西方教育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形式逻辑理论和实验验证科学的传统,强调真理与智慧,终极目标是思想家和科学家。布莱尼茨也曾言称,中国长于政治伦理道德,西方长于数学、自然科学。终极目的的不同将两种教育距离逐渐拉大。
另一方面是教育体制内部问题。是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我内心十分沉重,既觉得惭愧,又感觉任重而道远,我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涯,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与科研的道路上,谨记钱老的发问,努力创新,多动脑筋,思路要灵活。
第二点是关于中国的绿色发展。最近全国雾霾严重,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全会提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分必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发展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长远未来。
当蓝天白云成为每日的奢望,当每日只能带着口罩生活与工作时,经济发展的意义又在何处?伦敦雾霾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环境保护必须重视。面对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向的经济新常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工作必须要与之相适应,污染治理也同样进入了新阶段。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人民群众对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生态的需求更为迫切。我们期待环境问题能得到有效的改观,让蓝天白云成为现实,让雾霾不在危害我们的健康。
(作者系2012级药学3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