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船海学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4-04-08 16:53:38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师德建设

作者:王殿卿 刘敬喜

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于2007年教师节前夕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人才,而非制造器材;我们的大学,是培育高层次的人才,而非制造高档次的器材;是有灵魂的人,而非无灵魂的器。人文,人文文化,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既严重关系着民族的存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也密切关系着个人人格的高低、行为的文野、思维的智愚;一句话,极为严重地关系着事业的成败。”这是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的教育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也是对社会最直接、最广泛的影响。

一、构建和谐校园,师德建设刻不容缓

师德,教师职业道德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我国古代教育著作《学记》强调:“既知教子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教师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国传统教育很重视“以身立教”[2]。

然而,高校师德建设也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师德建设价值取向向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的价值观既继承了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高校教师普遍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崇尚民主、科学,进步,拥护改革开放。但是高校教师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发展,主要表现在坚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统一的同时,出现了更加强调自我,更加突出实惠的趋向,已经由传统知识分子的重义轻利转到以义为先的义利并重。事实表明,那种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观”和“安贫乐教”的“义利观”[2],在劳动还是主要谋生的今天,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不能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普遍标准。

2、师德建设政治、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在高校,一部分教师没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意识不强;在大事大非问题上,立场不是很坚定,旗帜不是很鲜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只教书,不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爱岗敬业精神不够或缺失。严谨治学、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不够,主要是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够。甚至粗暴批评、压制、体罚、训斥、辱骂、岐视、讽刺学生。创新和进取精神不够。对新时期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足,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观念落后,不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和和方法,课堂上东拉西扯,信口开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教师队伍的形象,阻碍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4]。

3、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尚需完善。

我国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真正构建始于90年代,从最初的与津贴分配密切挂钩的初略的评价体系,到1998 年以后逐步推广的与实施岗位津贴制度相关联的评价体系,直到目前的与岗位聘任和岗位考核及等级津贴等密切挂钩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构建。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变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制度缺陷带来的负面效应更为突出。比如:功利性太强,不利于高尚师德的养成;科研业绩权重过大,妨碍教师职业道德的良性发展;单一的模型化评价和高度量化造成教师对职业道德的漠视。因此要对原有评价体系进行改良完善。

二、围绕核心体系,师德建设意义重大

1、有利于多元化价值取向的整合。

教学活动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是追寻价值、创造价值、体现一定价值取向的生命活动。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从历史来看,每当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时,人们对教育的批判,往往是从价值批判开始,以重新认识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并且以此为依据和出发点,再对现实的教育活动作出更具体的评析,提出新的原则、方案、乃至方式方法。今天,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1]。”

此时此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师德建设结合起来,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入手,突出教师为人师表这一光荣的职业特征,鼓励创新创造,以正面引导为主,调动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针对性地对高校教师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高校教师的头脑,夯实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注意组织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团队精神,把高校师德建设作为一个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勇于改革创新的系统工程加以推进。讲求科学、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和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对于整合高校多元化的教学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意义。

2、有利于高校师德建设制度的完善。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广大教师得实惠。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和培养教师的职业感和归属感。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学生、勤于进取、精于业务,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为荣,不仅强调业务水平的优秀,更强调师德的高尚。鼓励教师把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在校内广泛开展“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评选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灵活地执行量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教师的内在潜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加强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注重绩效评价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旨在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绩效评价活动,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工作实绩和贡献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把握核心体系,师德建设有条不紊

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中心任务,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主题,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师德建设的行为规范。高校师德建设应该紧紧抓住:育人为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的主要优势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先做人,正人先正己”的意识。因此,高校教师务必努力做到: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在大学里,有一批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群体,若干年后,一部分将会陆续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人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必须树立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宁守清贫,不损师德”的意识,发扬教师高风亮节、“红烛”精神,廉洁从教,维护自身“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执着追求、探索创新”的美好形象[3]。

——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老师满意度最低的是教育创新能力。因此,师德建设,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知识的创新者。教师的创新意识增强了,才能不断深入研究新时期给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能坚持不断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教育创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创新,进一步把握教育的客观规律,推进教育向前发展。

我们知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等学校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高校师德建设,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着眼点,密切联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高校师德建设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

[2]刘晓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高校师德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3]杨宏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新时期师德建设[J].西安美术学院工会,2007,11.

[4]朱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师德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和新途径[J].钱塘理论.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