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晚7点,人文学院“中国梦•铭我心”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研讨会在东五楼顺利举行。人文学院四位优秀博士生熊翔宇、冉奎、何涛、周俊锋为研讨会主讲人,分别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一部分内容。为了体现人文学科的交叉与交流,特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姜权权,新闻学院博士张思怡,国家治理研究院博士刘彬彬、王誉霖、石敬琳、定光莉,社会学院博士刘启航作为特邀嘉宾参与讨论、现场点评及交流互动。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博士生党员、哲学研究生党支部党员及其他党员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
(一)回放视频内容,启发学术共鸣。研讨会开始,全体党员共同观看“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新闻联播视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讲话原文找寻话语根基,启发学术的思考。
(二)主讲精彩发言,学术魅力尽显。哲学博士熊翔宇主讲第一部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他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并分别从可持续发展、克隆技术与社会伦理、苏联的社会主义尝试等说明社会发展背后是人与人的博弈,提出哲学社会科学需要问题意识,来对顶层设计提供支持,哲学也将作为科学的方法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哲学博士冉奎就第二部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就行了剖析和发表观点。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差距为研讨背景,并作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的理论分析,同时,他指出培养知识分子的学术品质对于在读研究生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哲学博士何涛主讲第三部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长幽默的语言和巧妙地分析,使我们明白所谓“加快构建”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原则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并举例国家在加强国际性学术组织、学术资源的建设等所作建设,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术数据库特别是文科数据库的开发应该得到重视。
中文博士周俊锋主讲第四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他以课题的经历为例:“诗歌的黑暗心理”是否会引起市场效应,指出个人学术追求应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对话互动,学者应当在不同的学术交流中增强学术自信,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具有沉稳、担当等气质。
(三)特邀嘉宾评论,百家话题争鸣。针对四名主讲人的发言,特邀嘉宾们分别从增强学科交叉与互动、培养知识分子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自信、寻求学术“在野”“不在朝”之间的张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等方面作出点评、互动。期间唇枪舌战,无不精彩,充分引发了我们的问题意识和对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前景的思考。
(四)书记细评总结,引领情感灼见。在活动的最后,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陈小丽在肯定举办研讨会对于深入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形势要求、目标任务、根本遵循和根本保证的意义的同时,运用深入肺腑的语言,明确了本次研讨会在加强院际交流、学科互动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增强同学们学术自信和政治自信。
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激扬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使之成为引领社会变革的时代先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学习研究者和工作者,我相信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将会更加明确学术目标和任务,端正态度,实步向前!(通讯单位及作者:人文学院 蔡银银、袁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