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案例:华中科技大学打造新生党员培训班,党员教育关口前移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5-10-02 13:58:02

华中科技大学:

打造新生党员培训班 党员教育关口前移

进入新世纪,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历来重视学生党建工作的建设。已在全校范围内实施8年的“党旗领航工程”,一直秉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思路,已成为我校的文化品牌。

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主体,而新生党员(高中入党)则又有着其群体特征。他们一方面对于大学生活、对于中国共产党缺乏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他们与同龄人相比综合素质突出,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若能够得到充分的培训与引导,新生党员群体将成为学校党建工作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据此,2014年,“党旗领航工程”的内容再次实现跨越型拓展:将视角投向新生群体,不仅是着眼于大学生党建工作,更覆盖学生“高中——大学”衔接的过程,组织开展了本科新生党员培训班。

(一)案例描述

本科新生党员培训班由校党委组织部、党校,学生工作部,校团委共同举办,组织当年入学的全体本科新生党员,提前一周入校参加培训。迄今已举办两期,共有近8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学员分布全校28个学院。培训着重培养新生党员个人的基本素质,强化其理论知识,增进其自我认知,明确其理想信念,最终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先锋军,带动全校学习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培训班主办方精心设计了科学、新颖的培训内容。

1. 理想信念教育——强化自我认知

理想信念是人生奋斗的指南。大学新生党员群体入党时间早、入党年龄小、高中时期课业负担重,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事业目标等还缺乏深入的了解。这导致了在新生党员群体中普遍存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没入党”的现象,即自身党性不强、理想信念不够明确坚定。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为了帮助新生党员进一步强化党员身份的自我认知,也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培训班运用多种形式、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观看影片《筑梦中国》、集体阅读书籍《中国为什么能》,使学员了解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克服艰难险阻创立基业走向富强的征程,增强学员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逐步将自身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培训班结束时开展主体演讲——“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更是引导学员们在自己的青春年华里为了理想信念不懈奋斗、不断前行。

2. 理论知识培训——培养宏观视野

新生党员作为大学新生中的先进分子和中坚力量,应当在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发挥领导作用。这要求他们必须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基本概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拥有把握全局的宏观视野,相关理论培训不可或缺。

理论培训选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进行,内容涵盖党政、法律、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讲座《依法治国的中国道路》通过对比各个国家法治发展的轨迹,深刻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逻辑的内在差异,带领学员们一同认识了中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认识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的必然性;互动培训《性格与领导力》引导学员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更好地为自己定位并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通过课堂互动帮助学员们认识了如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培养领导力。

3. 团队素质拓展——提升核心能力

培训班十分重视对学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如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等。同时,培训班也注重对学员基本品质的培养,通过活动塑造新生党员的健全人格。

学员被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在小组长和带队学长的带领下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 在“破冰团队训练”项目中,学员进行极具挑战性的“能量三角”“雷区取水”“穿越雷池”等活动,增强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在“表达能力工作坊”中,学员分组轮流演讲,其余同学担任评委角色,从逻辑、语言、主题、仪态等各个方面给予演讲者建议,每位学员都能够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对照中明确自身在表达、逻辑与仪态等方面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无领导小组讨论“学生党员应该如何更好的发挥引领作用”中,小组成员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对给定的一些校园生活中发生的矛盾进行讨论,通过协调各个成员的观点、比较不同想法的优劣、统筹安排讨论的进程,共同商议最终解决方案并进行汇报展示,经历了一次综合协作能力的全方位考验;在创意竞赛中,面对组织方随机搜集的废品,小组成员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在指定时间内设计出一个兼具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作品并“推销”给大家。

培训的内容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与,每位同学都能够在参与实践中发挥独特的价值,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获得核心能力的提升和基本品格的塑造。

4. 大学生活点津——明确未来规划

对新生党员开展大学生活认知教育,引导其尽快熟悉与融入大学生活、明确自身发展规划,对于其进一步发挥自身带头作用至关重要。培训班组织学员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大学所在的这座城市,积累生活信息。同时,培训班用整个一天的时间组织学员参观校园,通过走进校史馆、醉晚亭、名人园等,学员熟悉了校园的规划、历史、传统、教育理念;通过走进国家光电实验室、脉冲强磁场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装备制造中心等先进科研基地,学员对学校的学科与科研成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增强了自豪感与归属感。

另外,开展大学生活指导系列讲座,邀请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党员、有着多年学生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为新生党员明确自身大学生活的规划。学员在尚未正式开始大学生活之前,已经提前了解了该如何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5. 课堂延伸拓展——追踪学员成长

培训班构建了针对每一位学员的立体化的培养体系,力求追踪、关注每一位学员的成长。成立班务组,全面协调整个培训期间的教学安排、班级管理、学员服务等。培训班设班主任一名,并将学员分成若干组,每组管理采取“1+1+1”模式,即设指导老师1名,校学生会主席团成员1名,本科生党建工作助理团队成员1名,负责培训期间本小组学员的服务管理、督导学习和研讨等。在培训班结束后,新生党员将组成迎新服务队参与到全校的迎新工作中,以强化学员责任担当意识,当好示范表率,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案例典型特征与推广价值

1. 培训内容体现了“广度”“深度”和“温度”

在广度方面,培训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从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公民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教育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在深度方面,培训班以“实践---认知----指导下一次实践”为总体思路,坚持实践与反思并重的指导方针,主张和强调学员身体力行参与团队活动,并针对个人表现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体现了内容的科学性和深度性。

在温度方面,培训班以“促进新生党员主动发展”为目标,重人文关怀,轻功利指标考量;重互动教学,轻机械训练与“填鸭式”灌输。

2. 培训形式体现了“新颖性”“长效性”和“辐射性”

在新颖性方面,培训班改变了学生以往对党员培训形式刻板的认知,丰富、生动的教学形式增强了学员的参与热情,使学员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在长效性方面,学生工作处通过对新生党员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进行长期跟踪和调查,定期组织座谈会、集中学习、岗位挂职锻炼等,并将调查结果和党员成长情况及时反馈给其所在培养单位,将培训班形成一个立体、长效的培训模式。

在辐射性方面,学校党委力图通过“培训班”这个点,来带动和引导全校“本科生”这个面。培训班将培训对象确定为新生党员,是因为多数新生实现“高考梦”之后,容易在入校之初进入目标缺失期,无法很好完成角色转变。培训班的学员来自全校各个本科生培养单位,在新生报到前一周入校培训,全面参与迎新服务,提前开始了“大学第一课”,这些经历将帮助新生党员提前完成对大学生活的认知、对学生党员身份的认知,从而对本学院的所有新生产生示范效应。

(三)讨论与建议

1. 结合“95后”大学生的特点,使培训内容和形式更具科学性

通过举办两期新生党员培训班,发现了“95”后大学生在培训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显著特征,如:他们思想活跃,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向往;他们依赖网络,热衷于线上交流多过面对面交流;在理论教学中,他们更多习惯接受“是什么”,而少于主动思考“为什么”“怎么做”,在课堂上缺乏互动与交流。针对以上新特地,培训班应提前对新时期大学生代际特点的研究,并将研究内容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使培训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特点。

2. 结合新生党员个体特征,使培训班能够促进党员个性化发展

尽管本科新生党员培训班目前基本实现了对学员成长的追踪,建立了新生党员培训长效机制。从培训体系来看,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跟踪调查和培养仍然停留在标准化阶段,难以细化到党员个人。因每期培训班学员人数不多,培训班应能结合学员的培训情况、个人特点和成长需求,对学员进行分类指导,以更好实现个性化发展。